程心瞻将路同行带回纯阳殿。
他用虚界里常备的灵木给小孩削出了一个小案几,就放在自己旁边,然后又拿出一个蒲团,让小孩坐下。
路教主是福地中的白虎山出身,修行五行金道与阵图,在修行之初,也是为了赚取一些修行资粮与做事历练,于是来到玉华峰当差。后来因庶务做的太好,又被借调到玉京峰,还做过都务院和外事院的院长,再后来去玉虚峰历练,足迹遍布三山,事情做一件成一件,等入四之后便顺理成章做了玉京峰副教主。
现在,程心瞻重新再教他,便准备从金性入手,这无疑也是激发他内在求生欲的一个不错切点,“小路,我来问你一个问题。你是怎么看待五行中的「金」呢?”
小孩想了想,便答,“从自然大天地,阴阳转换、四季轮回上来说,金者秋也,主肃杀收敛,有革旧迎新之性。收敛生机以蕴藏,终结旧物以迎新。为天理循环中的一环。
“从人身小天地,命藏窍穴上来说,金应肺,肺主气,司呼吸,掌管一身之气的宣发与肃降,吐浊气,纳新气,这和自然大天地的金性是吻合的。
“从内丹上来讲,金为「先天一炁」、「万气之母」,凝而为丹,即为金丹,有不朽之性、浑圆之极,为大造化、大圆满。
“从外器上来讲,金具肃杀、诛邪之威,专破阴祟,为行刑诛灭之器。此外,金器是导「炁」之媒介,可以用于阵图、科仪、雷法,上达天听,下至幽冥。
“一言以蔽之,金者,气也,去旧迎新,生杀一体,不死不朽。”
小孩一板一眼答完,然后看向程心瞻。
“啪啪啪——“程心瞻拍手叫好,心道果真不愧是精修金行的四境教主的学识,把金性能讲的如此透彻易懂,而且各个点都是切中要害。他笑着问,“小路说的极对,可你还这么小,又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?”
孩子眨眨眼,说,“这是我的一个秘密,白叔不让我告诉别人,可是方才白叔让我认您为师的时候,又说叫我以后都听您的,什么话都可以跟您说。”
程心瞻闻言一笑,问,“那你现在是怎么想的呢?”
孩子眼睛滴溜一转,便说,“您是我师尊,我自然是听您的,我可以把这个秘密告诉师尊,但您不能告诉别人。”程心瞻伸出手掌,说,“一言为定。”
孩子也伸出手来,与程心瞻击掌,“一言为定。”
随即,孩子便小声说,“其实白叔说的,我是他远房亲戚的孩子,这是骗你们的。”
“哦?那实际上呢?“程心瞻配合问。
“实际上,我有宿慧,我上一世就是三清山的弟子,而且还很厉害,只是因为我投胎的时候孟婆汤还没喝干净,所以还残存了不少上一世的记忆,所以我才晓得什么金性,我一念叨、一想,这些东西就自然在我脑中出现了。”
孩子小声说。
“原来是这样。”
程心瞻显露出一副惊讶的样子。
“我这一世出生的时候,就被白叔找到了,两年前,在我三岁的时候,白叔就把我接上了山。不过,我也就这两年的事记得清楚,三岁前的事情都记不太清了。”
孩子挠挠头,显得有些困惑。
程心瞻则道,“是这样的,小孩子三岁前的记忆都是记不清楚的。”
小路点点头,回道“白叔也是这么说的。”
程心瞻点头,同时心想:白灵子和自己这般哄骗路教主,等日后路教主恢复了记忆,恼羞成怒,他拿仙人没办法,但肯定是要找自己算账的。
他默默叹气,然后又道,“你说的不错,金性就是去旧迎新,这就和你一样,都已经重活一世了,那么过去的就过去了,上一世的事情就不必再执着了。过往的记忆是你的助力,却不能成为你的拖累。金性也是不死性,说的就是你在这一世要勤加修行,早日证得长生仙人、不朽金性,看遍世间美景,领会风土人情。”
小孩点点头,似懂非懂。
“你既然拜我为师,那我便送你一个见面礼吧。”
程心瞻说着,把手一翻,掌心里变出一张灵符。
此符看着不大,一寸宽,三寸长,非金非玉,非木非纸,呈透明色,看着像是水光编成的罗,又像是月光织成的锦。符上有一个扭曲的古篆,是一个闪光银光的【玄】字。
纯阳殿里有灯,也有星光月光洒照进来,可无论是灯光、星光还是月光,所有的光都照落不到灵符上,灵符就只有本身的颜色。
“这是什么?”
小路问。
程心瞻答道,“这叫「玄机无漏符」,可以遮蔽你的气息,掩盖你的真实境界。这样一来,外人就看不穿你,也就无从知晓你宿慧转世的身份了。”
他把手轻轻一送,这张由掌教所赠、助他无数次在魔窟里搅弄风云的灵符便飞入了孩童的眉心,遁入其紫府中。此时,孩童的气息也从金丹巅峰骤然变作一个才食气的一境小修。小路摸了摸自己的眉心,也察觉到了气息上的变化,高兴的朝程心瞻行了一礼,连声说“谢师尊赏。”
程心瞻笑着点点头,然后说,“来,我带你修行,先教你如何用肺,如何正确的呼吸吐纳、排浊纳清,首先要”
程心瞻一边批复灵签,一边教导小路修行,在这个过程中,他也间杂着把宗门事务一并说给孩子听。而这孩子也真不愧是有四境的思维、三境的身躯,很快便适应了他这种教法,一边听法,一边还能帮着程心瞻处理庶务。两人都在一心二用。
乌飞兔走,天色渐暗,很快来到夜间。
到了这时,程心瞻便停止了教学,小路的元神两度重塑,还需要仔细调养,不能太过劳累。于是,他又传授了小路坐定法和养神法,让其闭目养神。
程心瞻看着乖巧的小路,脑中却是不禁回想起在许多年前,路教主领着包括自己在内的一行人去参加龙虎法会时的场景,紧接着又回忆起当时「阳平治都功印」锁闭自己的六识,往自己幽精上钤印的生死瞬间。
龙虎,龙虎!
他眼中有杀意流露。
他转头望向殿外的星空,看着浩瀚星河,眼中的杀意逐渐被他压下去。即便是自己已经修到了四境,但这在龙虎山面前依旧算不得什么,仇要报,可现在还不是时候。
龙虎山在豫章在东方道门的影响太大了。受天师府恩惠的不止兵锋山一个,散原山、阁皂山包括自家三清山以及广大的豫章道门与东方道门,谁敢说没受过龙虎山的提点?
祖天师的名头不是白来的。
龙虎山作为当代存世最为久远的宗门,提举三山符箓、总领万法宗坛,这样的显赫名声流传了有几千年。对付这样的山中世家,想要一朝倾覆,那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如今,因钤印之事,引发各大仙宗不满,在正一威名影响下另起炉灶,建立浩然盟,这几乎就是各家能做到的极限了。要说纠集各家围打天师府、推倒龙虎山,这就有些不切实际了。
天师府是张家血脉世传,自然是有英雄也有狗熊,这一代出了张元吉父子这样的败类,但往上也有祖天师、虚靖先生这样的高明之士,难道要因为一代之卑鄙,叫张家断代?
再者,且不说各仙宗在历史上均有受过张家恩惠,须知,祖天师和虚靖先生只是飞升了,又不是死了。即便是说现在古仙遁世、绝地天通,上界管不到下界,可龙虎山自身就是豫章地脉龙头,天师府尚有印剑,真要打起来,大半个豫章都要化为白地。
对于龙虎山天师府,光凭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。
这个仇,不是不报,只是时候未到。
程心瞻把目光投向星空,看着斗转星移,仰望了好一会,心胸中的愤懑郁气逐渐消散一空,随后,他便继续伏案批复呈文灵签。
因为晚上新飞来的灵签少,加上也无人前来打扰,所以他处理起来很快,约莫到了子时的时候,他桌案上的灵签已经全部处理干净了。
这时,程心瞻又看了一眼小路,见小路吐纳平稳且气息悠长,眉心处神光柔旭,便知他已经入定到一个比较精深的层次了。见状,他微微一笑,然后也缓缓闭上眼,入定冥思。
他内视自观,意沉绛宫。
三年静坐,掌教执宗,批复的灵签何止十万数,但对于自身的内丹修行,他也从没有过片刻的懈怠,所以如今再来看,绛宫里的景象相比三年前,又是大不相同了。
现在的绛宫,看着不太像是一个窍穴的样子,反而像是一个镶嵌在内景天地中的福地洞天。
这是一个天圆地方的世界,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,又像是一张巨大的伞面,撑开了这方独立洞天。穹顶微微泛着青光,又在左近心府红光的照耀下被染上了一抹绛色,像是雨后晴空上出现了晚霞。
这片天空的霞尤为精彩,不仅仅只是绛霞,还有紫霞、赪霞、赤霞,彼此交织,绚烂非凡。
这片穹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,时晴时雨,只眨眼间,飘霞溢彩的晴空便忽然滋生出大片大片的云,把整个天空都遮蔽住。很快,这些云朵又开始放光,还伴随着变化莫测的海市蜃楼,极为的光怪陆离。
一阵风刮过,云海又迅速染黑,紧接着便有龙吟般的雷霆炸响,随即甘霖雨露便浇下来。又不久,太阳又出来,此时天空中依旧下着雨,等到雨停,便有白虹贯日而过,颇为神异。
这里也不仅仅只有白天,太阳也会落下,有明月升起,有紫微放光,有璀璨星海。
不光是天空,这里的大地同样神奇,或者说,更为神奇。
大地四四方方的,而且有弧度,中间高,两边低,正中间还有一条沟,看起来就像是一本摊开的书。而在这大地之书上,则是一片盎然生机:东有青峰,西有雪山,北有大河,南有汪洋。
另外,更有火山、桃林、陨坑、冰川、战场、坟丘、林莽、沼泽、洞窟、沙漠、幽谷、戈壁、沃野、熔岩…等等地形,千姿百态,无所不有。
有呼啸的阴风、排云的怒浪、凄冷的寒光、飞腾的烟尘、粼粼的波光、闪烁的赤烟,种种动态,精彩纷呈。
如果从上往下看,看的更仔细些,便能发现在地上某些地方,山石、溪流、草木或是水光,隐隐约约又呈现出文字的形状来,一个地方,便是一首诗、一篇游记。
在东方的群山里,一座青丘之上,有一间道观,道观中坐着一个清秀的道童。道童看着只六七岁左右,朗目疏眉,双瞳剪水,生得玉雪可爱。道童手里拿着一本书在读,只这么小的年纪,却有龙章凤姿之态。
这片天地便是他的绛宫,同时也是他的元婴道域显化,捧书的这个道童便是他的元婴。
在这三年里,他万般推演,极尽巧思,以法伞为穹顶,在内景世界中撑起一方独立天地,又以地书为根凭,叫天地相合,成为一个天地中的天地、洞天中的洞天。然后再由元婴执笔,以几十种天罡地煞为彩墨,把地书游记里的内容一一绘制显化出来,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造化世界。并把这个多彩世界映射到绛宫之上,使得大道法意与肉身窍穴彼此交融,浑然一体,如此方成这片元婴道域。
这片元婴道域在体内与肉身窍穴相融,如果再有像血影入体这种情况,除了调用内景天地镇压,以绛宫天地锁拿也不失为一种手段。而对外施展时,直接祭出书、伞,合为天地,道域即成,不必再以法力构建,立见成效。
乍一看,这片天地无甚神奇,似乎只是大天地的一个微缩投影,虽有风云变幻、山川湖海,但又因涵盖太多,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之处,这与一般的道域力求体现出自己的大道特点截然不同。就好比五毒天王是幽谷毒虫道域,恶鬼子是水泽溺鬼道域,谷辰是尸国阴灵道域,特点都十分鲜明,这样与自身道途以及金丹法相相合,才能发挥出最大威力。
而程心瞻这片万象道域则是看不出有什么侧重,包罗万象,无所不涵。这其实是缔结道域的大忌,有句古话叫「样样通,样样松」,说的就是这种情况,道域里放进去的东西越多,越难贴合自身道途,也就越难发挥出道域的真正威能,甚至,还有道域溃散的风险。
但程心瞻偏偏就这样做了,还把道域做的无比稳固。
因为,他的修行,就是万法混元,他的大道,就是大地山川,他的法相,就是镇世地仙。
那么理所应当,他的道域,就该是万象大地。
在天底下找不出一块地方是和他的道域完全吻合的,但看起来什么地方都能在他的道域中找到对应之处——似乎,哪里都是他的道域。
这就是他三年来的心血。
到了这个时候,他绛宫中的灵胎也化作了元婴,相貌则是从胎儿状化做了六岁道童。
这其实是相由心生。
因为在绛宫中怀胎足月之后,关于整个仙芽—命胚—灵胎这三个阶段的修行便完全结束了,道体的发育过程已经完全展示完毕,胎儿之相自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,想将其化作什么形象,就将其化作什么形象。
而此时,之所以还是以「元婴」二字称呼,这其实是内丹道长久以来的隐喻用语习惯导致。【元】者,元始也、本源也、先天也;【婴】者,纯净也、生机也、勃发也。「元婴」,便是合人身精、气、神三宝所生,再逆炼归元、返还先天的结果。此时,修士体内的法力又有另外一个名字,唤作「先天真元」,以「先天真元」进行施法、画符、御宝,同四境以下相比,是云泥之别。
《道德经》曰:「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」,就是这个道理,说的是呼吸行气仿佛婴儿取先天纯净本源之意,并非是说在形体上像婴儿。
「灵胎」与「元婴」,是四境修行中的两个阶段,前者取形,后者取意,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很多山野散修或是小门小派出身,机缘巧合来到四境,化胎为婴的时候不知道「元婴」的本意,还把元婴保持胎儿状,如果施展元婴离体,被人瞧见,一看就知道跟脚来路了。
而正常来讲,能修到四境的人,在缔结元婴的时候年纪肯定都偏大了,都会不约而同把元婴之相变化为自己年轻的时候,或者是最志得意满的时候,亦或是最为难忘留恋的时候。
程心瞻将自己的元婴之相定在六岁,是因为那时候父母健在,身体安康,自己的心智也已经健全,记事清晰,无忧无虑,欢笑度日,那是他内心深处最为怀念并时时回忆的年纪。
不过,莫看道童生得玉雪可爱,实则神威了得。他这元婴来历非凡,是由阳火烧霞炼出来的真精与九九雷劫洗出来的丹华合二为一,再历经真形九变与三光注照方才养成,可以称得上「圣婴」二字。
肉身吸收天地灵气,炼做法力,元婴吸收法力,炼做先天真元。这里面自然有个转化的过程,十份的灵气能转化成五份的法力便是中人之姿,五份的法力能转化成两份的真元便是难得可贵。而程心瞻以观想法食气,以内景神炼化,十成的灵气能得九成,九成的法力经过圣婴的吞吐,能原模原样返还九成的先天真元。
换句话说,就程心瞻如今的造化与境界,一息吐纳能抵同境寻常修者四倍有余。他三年静坐,相当于同境闭关十余年。
到了这个时候,元婴成、真元满、道域现,该是考虑引动三灾了。
《蜀山镇世地仙》-作者:东海镇守